宿迁所水产创新团队在大鳞鲃鱼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11-05 17:06 来源:宿迁所 浏览次数:

近日,宿迁所水产创新团队在遗传学领域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density SNP-based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and QTL analysis for growth-related traits in 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 using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d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大鳞鲃鱼构建了高精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了调控其生长性状的关键数量性状位点,为阐明其生长遗传机制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s://www.frontiersin.org/files/Articles/1644874/fgene-16-1644874-HTML/image_m/fgene-16-1644874-g002.jpg

大鳞鲃鱼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经济物种。然而,“奠基者效应”导致该鱼种质退化,为促进大鳞鲃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增强的新品种。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利用一对黄色大鳞鲃鱼亲本及其165个F1全同胞后代,成功构建了基于高质量SNP标记的高密度连锁图谱,随后对体重等6个重要生长相关经济性状进行了QTL定位,鉴定出多个可能调节大鳞鲃生长性能的候选基因,其中组蛋白脱乙酰酶1(HDAC1)为体高的潜在调节因子,而乙醇胺磷酸转移酶1(EPT1)作为影响多种长度性状(体长、总长、肛前体长和尾叉长)的候选基因出现。此外,还确定了四个候选基因作为体重的潜在调节因子,包括星云蛋白相关锚定蛋白1(NRAP1)、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和Cdc42相互作用蛋白4(CIP4)等。研究结果揭示了大鳞鲃重要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经济鱼类的遗传图谱构建和生长性状遗传解析提供了方法参考和理论依据。

宿迁所王宣朋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水产创新团队王信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宿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论文: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genetics/articles/10.3389/fgene.2025.1644874/full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