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湿地农业区生物多样性农业(绿萍还田)现场会在常熟蒋巷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6-01 17:54 来源:太湖所 浏览次数:

  为更好地展示蒋巷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成效,推进全省湿地类型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5月29日"太湖湿地农业区生物多样性农业(绿萍还田)蒋巷现场会"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举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全国劳模、蒋巷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端木银熙,国家绿肥岗位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应朝阳,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农办副主任杨天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处长姜雪忠等特邀嘉宾、领导出席了会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顾军、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关庆伟、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姜红卫、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建华、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俞翔与农业科研及推广系统相关人员陪同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生态学会主办,常熟市人民政府、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常熟蒋巷工作站承办。
  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主线,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在赵亚夫帮助下参考"戴庄经验",开发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重点发展(猪+鹅)-绿肥-绿萍-有机水稻"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应用面积1200亩,将蒋巷生态猪场猪粪以沼液或沼渣形式还入农田培肥土壤,种植紫云英绿肥、培育绿萍,促进土壤基础地力提升。

  与会人员参观了蒋巷村粮油生产基地1200亩稻田绿萍,并现场观摩了绿萍机械化还田。现场,全国劳模、蒋巷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介绍,蒋巷村自每年1月中旬~2月中旬进行猪粪肥田,还田量为沼液400kg/亩或沼渣250kg/亩,地力较低田块沼液与沼渣配合施用;3月上旬繁殖、放养绿萍,设50亩绿萍繁殖田,待绿萍生物量10天翻一倍增长后转移至农田放养,再经10天后绿萍生物量(鲜重)增至750kg/亩时翻压还田,水稻移栽前可完成绿萍放养与还田。


  观摩结束后,与会人员返回蒋巷村乡村培训中心进行座谈交流,会议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顾军主持。

  会上,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俞翔、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关庆伟分别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会议主办方致欢迎辞。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和国家绿肥岗位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应朝阳分别阐述了作为典型太湖湿地农业区蒋巷村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常德盛书记代表蒋巷村介绍了近年来蒋巷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主要进展与近期计划,并对省院通过亚夫工作站为蒋巷农业发展提供的科技服务表示感谢。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讲话时表示,当前形势下发展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建议蒋巷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农业。

  最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农办副主任杨天水对蒋巷村生物多样性农业实施情况和亚夫科技服务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蒋巷立足太湖湿地农业区特点,参考"戴庄经验",发展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重要意义,建议进一步扩大项目示范效应,更好发挥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新模式,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提高,推动农业及食品全产业链、供应链走上优质、安全、高效、节能、低碳、环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典型湿地类型农区的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雏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的样板效应下,蒋巷具备发展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农业优势并形成示范效应,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围绕蒋巷村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中"品质亟待稳步提升、操作亟待轻简节本、产业亟待延伸、拓展服务亟待落地生根"等重大技术需求,开展了"稻+鳖"、"稻-草+鹅"和"绿萍-水稻"等立体(链式)生物多样性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创新、组装并进行推广应用,推进品种品质优化提升、产品技术深度融合、推深做实科技示范,协助实现蒋巷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我省湿地类型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样板。

  省、市相关新闻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联合采访报道。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